戏曲资讯
豫剧现代戏《秦豫情》亮相上海 角逐白玉兰奖
“呼啦啦的河南担,铺天盖地——”,苍凉有力的旋律响起,迅速把观众带入到那个饥荒年代——民不聊生的1942年。10月30日、31日晚,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原创豫剧现代戏《秦豫情》在上海大宁剧院连演两场。本次在上海的演出,是《秦豫情》第二轮巡演的开始。此次亮相上海,《秦豫情》还将参加第29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的角逐,接受白玉兰戏剧奖40位评委的观摩评审。
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是当今中国戏剧领域主要评奖活动之一。该奖项旨在弘扬我国戏剧文化,推动戏剧表演艺术事业发展,激励戏剧表演艺术新秀,催生当代戏剧表演艺术大家,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要。
白玉兰戏剧奖对参评剧目不分地域、剧种、资历、知名度,也不分行当、流派、风格、门户,以海纳百川的姿态接受参评剧目,得到了国内外戏剧界的高度认可,在观众及各剧种的演员心目中都极有分量。
角逐白玉兰戏剧奖,对《秦豫情》来说,是对舞台戏剧这一传统文化“创造性转化,创新性发展”成果的展现。《秦豫情》由陕西省文化厅出品,西安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、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、西安演艺集团旗下西安市豫剧团历时三年倾情打造。从立项至今,《秦豫情》已三次荣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。2016年,《秦豫情》荣获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,2018年2月,《秦豫情》又荣获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,2018年5月,《秦豫情》再度荣获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,至此,该剧也成西北五省区唯一一个国家艺术基金大满贯作品,与此同时,该剧还入围2018年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,此次上海之行将再度角逐“白玉兰”奖,力争为这部凝聚了“西豫人”数年心血的力作再添一项殊荣。
在《秦豫情》的创作过程中,具有84年历史的西安市豫剧团,多次召开专家座谈会,反复研讨、实地采风,剧本历经三年六易其稿。自2016年4月在西安公演以来,《秦豫情》先后走进安康、宝鸡、榆林、北京、郑州、济南、杭州、深圳、广州、奎屯、西宁、兰州等数十个省、市、区县进行了百余场演出,召开专家研讨会五次,惠及观众十万余人。
《秦豫情》一剧讲述的是1942年河南发生大旱灾,夏秋两季大部分绝收。大旱之后,又遇蝗灾。饥荒遍及河南全省110个县。据估,1000万众的河南省,有300万人西出潼关大迁徙,一担两筐逃荒来陕,艰苦创业,最终落地生根的故事。关于1942年的大旱灾,已经有过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艺作品,刘震云的小说《温故一九四二》以及冯小刚以此改编的电影《1942》,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如何让观众走进剧场,尤其是让年轻观众走进剧场,定定心心坐上2个多小时,欣赏一台传统戏曲?西安市豫剧团为此做足了功夫。
首先,在艺术表现手法上,《秦豫情》以创新激活传统,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“创造性转化,创新性发展”。《秦豫情》舞台上是河南妞小勤逃荒来陕,与陕西娃张大互生情愫,最终组建家庭。在唱腔上,也融入了不少秦腔因素,极具陕西地域特色,更深刻地体现了“秦”“豫”的融合。众所周知,秦腔的特点是表演朴实、粗犷、深刻,以情动人,富有夸张性;而豫剧则是唱腔流畅、节奏鲜明、极具口语化,行腔酣畅。为了打造这部剧,主创人员投入了大量精力对两种不同的语言和旋律进行了融合,并以一种全新的舞台呈现演绎出来。
《秦豫情》的舞台呈现形式也有较大突破,在戏曲原有的传统程式化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尝试。打破了地方戏原有的地域性及程式化,并融合了西方戏剧、话剧、秦腔等舞台呈现方式。用现代人的审美角度,让观众感受现代戏曲独特魅力的同时,又展现了“生命”的潜能、“人性”的伟大以及“希望”的力量,带给观众全新的视听感觉。
在剧情处理上,《秦豫情》摒弃“戏说”,直面那段残存在民族深处的记忆,甚至不惜“揭伤疤”“触痛处”,力图给年轻观众展现一段舞台上的历史真实。然而,在苦难下血淋淋的历史画面给予观众强烈冲击的同时,《秦豫情》对复杂的人性的深刻描画,也让整部戏跌宕起伏,充满魅力。
剧中,许多配角因为复杂的人性而富有光彩。如年轻寡妇“吕嫂”,为了尚在襁褓中的孩子有碗米汤喝,看见男人就往自己帘子后面拉;比如算命先生“马虎”,当初为能住进难民窟,装瞎骗过所有人。但当他们在生死攸关、恩义取舍的时候,又展示了人性善良的光辉。
“通过对在那个极端岁月中的这些小人物的喜怒哀乐、生离死别、悲欢离合的直观展现,使观众体会到‘爱’的伟大,‘希望’的力量,‘生命’的潜能,‘人’的高贵;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,令观众看到一台不一样的、独特的戏曲,感受现代戏曲的魅力。”该剧总导演李利宏说。
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崔伟表示,《秦豫情》不仅塑造出了中原人民的性格,那种坚忍不拔,那种积极进取,更是借助对陕西人民那种说不尽的水乳交融感情,讴歌了中华儿女在大灾大难面前所表现出的一方有难、八方支援、互帮互助的民族精神和优秀品质。这是一部“有筋骨、有道德、有温暖的大戏,能动地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传递给每一位观众”。
该剧特邀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、国家一级编剧、国家一级导演李利宏担任总导演,编剧由河南省著名编剧杨林与陕西省青年编剧雷琳静、甄业共同担纲。该剧还邀请中国戏曲学院教授、国家一级作曲左奇伟,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罗江涛,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副教授秦文宝,灯光视觉艺术家、舞台美术系灯光设计教授王琦等国内知名艺术专家组成主创团队,由第24届梅花奖获得者、国家一级演员徐俊霞领衔主演,并组织优秀演员全力投入剧目创排。
(光明日报记者 颜维琦)
- 上一个:豫剧《北魏孝文帝》走进清华大学
- 下一个:豫剧北京展演月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年